11月29日至12月1日,由我院承办的浙江省高校中文教指委2024年工作例会暨“新时代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创新与融合”高峰论坛在杭州成功举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20多所高校的多位长江学者和近20位浙江省高校中文教指委委员,以及我院20余位师生参会。我校党委副书记单胜道教授致欢迎辞,叶晗院长向与会与会嘉宾介绍了我院汉言文学省一流专业建设情况。
单胜道副书记代表我校对到场的领导、专家、学者及嘉宾表示了热烈欢迎,并感谢浙江省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及各学术单位对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支持与指导。单副书记指出,我校一直依托学校国际化特色与理工科优势,积极探索科技与中文教育的深度融合,对我校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他期待与会专家能在此次会议中碰撞思想火花,共同推动汉语言文学与数字化技术的融合,跨学科研究,进一步加强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创新驱动汉语言文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浙江省高校中文教指委主任肖瑞峰教授指出,本次教指会议的宗旨为“分享、互鉴、同竞”,希望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积极交流在教育改革和建设摸索得出的经验和体会,相互促进,共同繁荣,共同推动浙江中文教育事业的繁荣以及地方性教指工作的提升。关于如何推动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创新与融合,肖主任提出了强化教学引领、推动教学现代化、推进质量革命等三点建议。
叶晗为与会嘉宾介绍了近20年来,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立足于国际化办学特色,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语言文化应用型国际化人才,与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语言文化交流合作,建立了多个联合培养基地,持续探索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新理念、新路径、新方法,在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教育与文化等领域交流合作、全球知识共享与文化互鉴以及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
在会议主题发言阶段,著名长江学者、北京大学陈晓明教授结合北大的学科建设和发展,认为人文学科必须要走学科融合的道路,同时要健全学科交叉融合平台,要推动人工智能和学科的交叉融合,要对接国家文化战略和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与扶持,要在合作中呈现新的面貌。
苏州大学王尧教授号召对现阶段的中文教育进行反思,同时呼吁审美教育的回归。他认为应对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要保持合理担忧,要注重培养个性化学生,在当前科技大发展、文化大转型的背景下,要积极响应国家文化战略,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
清华大学李守奎教授以清华大学为例,指出了工科为主的院校中文科发展的劣势。关于中文学科的出路和未来,他认为高校应高度重视教学工作,创造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在评估体系方面,要充分尊重保障教师权利,重视知识产出和人文学科“养人心”的作用。
中山大学彭玉平教授围绕“中文专业的变与不变”展开论述,他认为守好不变,积极应对“交叉融合”之变,主动革新,才能迎来弦歌不辍的发展,并进一步指出,融合的前提是把第一学科建设好,建立强悍基础和强者视野,旗鼓相当的融合,才能迎来开放的知识局面。
扬州大学王定勇教授指出,面对“百年之未有大变局”,教育要以“学生为本”,育人和治学贯彻到实处,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成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建立多元化知识体系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动态。
在自由发言阶段,各位浙江省教指委专家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质量提升及人才培养展开了热烈讨论。内容主要聚焦以下三方面:一是要扎根中文学科核心,提升学生的“写作”素质,培育人文精神与社会责任感;二是改革学科教学方式与目标以适应AI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科技赋能教学与研究,注重提升学生的信息检索、数据分析能力;三是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将地方文化融入专业教学实践,注重“因材施教”。
本次会议讨论主题深刻、前瞻,为新时代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融合注入了活力、指引了方向,对浙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事业意义深远。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新时代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一定会再上新阶、育万千英才,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最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改革的实践活动,我院23级陈丹妮、朱鸿乐、顾盈丽、凡亚婷和陈意芳五位同学,不仅全程参与了会议接待和服务工作,还参与了会议领导致辞稿和新闻稿的写作,专业且出色的完成了会议相关任务,表现了我院中文系学生的专业风采。